學而時習之 郭經理慈悲
論語溫和沖淡,不嚴厲不誇張,雖平淡卻雋永,影響深遠,是做學問的基礎,成就聖賢的階梯,半部論語治天下,可見其重要且必要性,我們修道人更不可不讀論語。
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
【 學而】:
「學」一般人會把 “學”解釋為成學習,而學習又不外知識學問,然論語的「學」無關乎知識、學問,而是學「道」。
然什麼是「道」?道雖無法定義,但是在人身上我們可以說「道」是我們最初、最原始的本性。
所以學道,簡單的說要回復我們的本性,回復良知良能。
所謂「明善復初」,明白並且回復我們最初的善良本性。
求道,是一個最簡單的明白並回復本性的方法,明師一指,直指見性,讓我們的心回到良知良能。
問:在學校裡我們對「學而時習之」的解釋都是:「求取學問,努力學習,而且時時反覆溫習複習。」不
曾有 老師將「學」的範圍定義在學「道」?
答:如果孔子的「學而時習之」所學的是知識、學問,那麼從小學到大學,所有學生應該每天都很快樂才對,但事實不然,學習知識、技能,只能做為我們生存的幫助,而不能讓我們喜悅,達到孔子說的「不亦說乎?」
唯有學道,學習認識真理,實踐真理、複習真理,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有「不亦說乎」的喜悅。
【時習之】
明白本性後,要「時習之」經常的複習,複習「道」,複習將心念收回到「法地」,回到所謂「齊魯靈山地」,也就是玄關。如何回來?
時習之,經常練習「道」。
「習」這個字,上面的羽就是指鳥學飛。學的過程是辛苦的,但一旦會了,能飛起來了,自在逍遙,清靜無比,才會真的感受到「不亦說乎」這種無法言喻的快樂。
但要記住,不論「學」或「時習」都不是向外去學,而是要學道,回復我們的本性,回復良知良能。如果不知道方法,可以用三寶,守玄,是一個最簡單回復本性的方法。
學道,而且每天反覆的複習「道」,一定可以感受到喜悅油然而生,快樂不假外求,不必依賴物質、金錢,快樂本自具足。這是論語的開頭,第一句,也是最重要的一句。
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進入「學習」,如果我們學習的範圍只限定在知識、技能,終究不會有快樂,一生都在外求快樂,即使得到全世界,依舊不能找到快樂。所以在一開始就要認清學習最重要的部份是「學道」。從這裡出發,不論聖業、凡業才能找到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