蘭亭集序讀後感
好友送我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好文章,令我感受良多…感恩
全文:
永和九年,歲在癸丑,暮春之初,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,修禊事也。
群賢畢至,少長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嶺,茂林修竹;又有清流激湍,
映帶左右,引以為流觴曲水,列坐其次。
雖無絲竹管弦之盛,一觴一詠,亦足以暢敘幽情。
永和九年,癸丑歲時,三月上旬的時候,
我們聚會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,
舉行修禊之事。眾多賢能的人全部聚集在一起,年少年老的都會合一堂。
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大陡峭的山嶺環抱,茂密的樹林,修長的叢竹。
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,景物相互襯托照映在亭子左右,
引溪水為曲折環繞的水流,在上游放酒杯,任它順水流下,
停在何處,則由某人取酒杯而飲,依次而坐,
雖然沒有絲竹管弦樂器合奏的盛況,
喝杯酒吟首詩,也足以令人痛快地談著深遠的情思。
是日也,天朗氣清,惠風和暢,仰觀宇宙之大,俯察品類之盛,
所以游目騁懷,足以極視聽之娛,信可樂也。
這一天,天氣清明爽朗,溫暖的風和順舒暢,
抬頭可以觀看宇宙的浩大,俯身可以察見繁多的事物,
遊覽景物,開暢胸懷,極盡耳目視聽的享受,真是人生樂事。
夫人之相與,俯仰一世,或取諸懷抱,晤言一室之內;
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雖取舍萬殊,靜躁不同,當其欣於所遇,
暫得於己,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將至。及
其所之既倦,情隨事遷,感慨係之矣。
人們彼此生活在世間,俯仰之間便是一生。
有的人把自己理想抱負,與友人在一室之內傾心談論;
有的人則寄托於自然,行為狂放不羈。
雖然他們取捨內外的方式千差萬別,安靜躁動的性格各不相同,
但是,當他們樂於所遭遇的事,暫時自得,感到痛快滿足時,
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來到。
等到厭倦於所追求的,情感隨事物變遷,感慨就隨著來了。
榮之心得
感概來自於”無常“,要把無常視為正常,
醉心於感官的追求,倒頭來一場空,
相信有無常在逼迫著我們,那你要去找到一個永恆的極樂世界啊
向之所欣,俯仰之間,已為陳迹,猶不能不以之興懷。
況修短隨化,終期於盡。古人云﹕死生亦大矣。豈不痛哉!
從前所感到歡欣的,短暫的時間就成為歷史的陳跡,
尚且不能不為之引發感懷。
更何況人的生命長短由造化作主,終究有窮盡的時期。
古人說:死生也是件大事。這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啊!
榮之心得
生命長短由造化作主,也是由命運作主,
命運取決於自已,有人天天快樂積善
德,有人卻日日辛苦累罪報,豈不哀哉!
死生也是件大事,佛云:大事未明,如喪考妣,
在生死的面前是否己可不憂不懼,
平時是否已做最好的準備,至於生死,
隨時做最壞的打算,問題是死後要歸何處?
傾刻戲罷鑼鼓歇,不知何處是家鄉?
每覽昔人興感之由,若合一契,未嘗不臨文嗟悼,不能喻之於懷。
固知一死生為虛誕,齊彭殤為妄作。後之視今,亦猶今之視昔。悲夫!
故列敘時人,錄其所述,雖世殊事異,所以興懷,其致一也。
後之覽者,亦將有感於斯文。
每次觀覽前人所發感慨的緣由,就像契約那樣一致,
沒有不面對文章嗟嘆悲傷一番的,但是心裡卻不明白原因。
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看成一樣是虛無怪誕的,
把長壽與短命齊觀是荒誕胡亂的。
後人看待今人,也就像今人看待古人,這正是事情的可悲呀!
所以列出與會者,記錄他們所作的詩。
雖然世代不同,事物各異,但觸發感懷的原因,它們是一樣的。
後世閱讀詩篇的人,也會因這些文字而有所感慨吧。
榮之心得
凡人會因生死而痛苦,在於對生死未拉平!
只想上天如何如何對待我,卻從未想我們自己應如何對待上天,
好像只看到生未看到死,這就是生死未拉平!
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,
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?天地的不仁,正是祂的大仁,
否則老而不死,痛苦至永遠
在無常的逼迫之下,世人誰不感概,
以前的我是如何如何?重要的是把握當下,
積極尋找一條永恆的康莊大道,速積德勤行善
如果你對上天的一切安排,人生所有際遇,都心存感激滿懷謝意,
必將啟發你的無窮智慧潛力,
等到有一天要離開這個血肉之軀,因為沒有執著所以了無牽繫
因為沒有無明所以無憂無懼,
在仙樂飄飄中受諸佛迎迓的就是奮發有為的你,
在永恆無極理天裡令人安慰的也是光明清靜的你…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