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與修行相關道義解答



 


1.


◎白府千歲問曰:修道之人有沒有命運?
◎濟公活佛答曰:怎麼會沒有命運,今世之命運構成,乃是前生甚至過去之造因而結之果也,前世造因,今生出生在世間,世間又名五行世界,以金木水火土之相生相剋,來運轉人之命運,作為報應之結果,所以命相家才以八字四柱,化為五行,看五行之生剋論斷,就知道其人一生窮通得失也。
所以人只要活在世間,必有其命運輪轉,有人迷信命理,卻不知該由自身改起,光是拿著錢去算命,並不會對生活有所改善
最重要的還是知道自己的命運後,做出正確的應對才是
有人鐵齒不信,覺得命運之所乃無稽之談,中國五千年的學術,還是有其道理,但試問多少人能知命運命呢?
難怪
就算拜了再多神仙,求了許多算命師,用了許多改運產品,還是走在一樣的路上


 


 


2.


◎廣澤尊王問曰:風水地理與修道有關否?
◎靈隱禪師答曰:當然有關,若論「有關」二字,什麼都有關
只是『與成道無關』,要成佛道,就要有佛心,要有佛行,就可成就佛道。
有關就是說後天的事情,因為人居住在後天,居住在五行的世界內中,必受五行的生剋造化所影響,所以風水地理仍在後天五行之中當了一個角色,可以促進人的得失,故雲有關。
世間上什麼都有理,天有天理,地有地理,人有人裡,天時地利人合,仍不可失之也。
在地球上的每一個環境,都可能產生五行之氣,如果在人世間,得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力量,若是不修心行功立德,得地理仍是沒有益處也。
智慧之人,就是要見機造機而轉機,用後天之力量,住先天之大道也。
見機就是見了時機則乘之,就是有機可乘,這是『緣』。
轉機就是時機成熟了,就利用機會去做自己最有利的修道行善事吧。
修道之人,若能從世間上每件事情,轉運到修道方面去,地理風水抑是很好幫助。


 


 


3.


◎廣澤尊王問曰:人的八字命與修道有關否?
◎靈隱禪師答曰:八字命與修道當然有關,前生做什麼事情,其因的結果就從今生的八字可以看出來,
所以佛曰:欲知前世因,且看今生果,欲知後事果,且看今生作。前世種來佛緣,今世之善根當然較為深厚,命好而善根又深厚之人,當然在今世的修道過程中,阻礙較少,因為事業較為發展,人是也較有順利,可以幫助修道。
※但是只靠命運仍不能成道,最重要的乃是出自在自心之要不要修,故常說修道是從心修起,
八字命很不好的七真當中的邱長春,仍修為七真的天仙狀元,但是要歷經很多地苦楚,才能到成道的境界
知道了自己的八字命,就要運用智慧,運轉自己的命運,好好的修道辦道行道也。


 


 


4.


◎廣澤尊王問曰:度人最好的方法是什麼?
◎靈隱禪師答曰:
度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度自己,因為世間人頭腦是很聰明的,只用口才或是用引誘人情去度他們,這都非上乘之法,他們會評估來度之人的行為,故最好方法還是先修自己也。


 


 


5.


◎池府千歲問曰:誦經有好處嗎?
◎西湖瘋僧答曰:對於誦經之好處當然有,但是好處有限,以誦經法門還清靜身心對於下乘法門來說,肯誦經之人,必定是佛門弟子,他會誦經,就不敢亂做是非,
凡是自認是佛的弟子,就不敢胡為亂做,他虔誠的禮佛誦經,心就會較安靜也就會行善事,所以有好處。
但對於上乘之修道法,則不必誦經了,所以誦經不如講經,講經不如實行。
做誦經的時間,不如用來悟經講經,可以修己亦可以化人。
講經之人,因為口說經的真理,亦需以身作則的去實行經的理,故雲講經不如實行。
故誦經雖有好處,仍不是上乘之法,上乘佛道,就是悟與行配天理也,故上乘法無須誦經也。


 


 


6.


◎池府千歲問曰:修道之人要先瞭解什麼?
濟公活佛答曰:修道之人要先瞭解自己的心,自己的心是什麼心,要時常去檢討有缺點就要隨時改掉,好的繼續實行,這叫迴光反照。


 


 


7.


◎池府千歲問曰:佛與眾生有什麼分別?
濟公活佛答曰:
本來無佛,亦無眾生,大地眾生皆有佛性,因為有眾生故有佛,有如老子的『長短相形』是一樣的道理。
佛是覺,就是思想無邪念,無貪念,心之動念皆以天地之心為心。
眾生是迷,就是思想有邪念,有貪念,心之動念皆自私之心為心。佛無天堂地獄之分別,是心是佛,到了什麼地方都是佛,不隨環境而有所改變眾生有天堂地獄之分,未達境界,到了什麼地方都是眾生,故有天堂地獄之分,隨環境而有所改變也。


 


 


8.


◎范府千歲問曰:現在有很多修道者,都在怨嘆前輩,沒有新的道理,每次講的都是那麼幾條道理,都是那麼幾句道理,如三綱五常啦,五倫八德啦,去毛病啦,該脾氣啦,行工立德啦,真是聽膩了,請示導師,這是對嗎?
濟公活佛答曰:
道理沒新舊,道德也沒有新舊,我們自性中所具有的叫做古道,古道就是固有的本來面目。
聽道不是聽故事,不是看電影,需要又新又奇,才能刺激識心的滿足,這都是沒有良心的人
所講的幾句,如三綱五常,五倫八德,去毛病改脾氣,行功立德等等,
若能無為而妙行之,超生了死足足可成道而有餘了,還有什麼新奇道理。


 


 


9.


◎范府千歲問曰:世人今世所得之福,都是前生留下來的嗎?
◎濟公活佛答曰:
前世所留下來的也有,前世種善因,今世得福報,這叫做「食舊德」。
今世努力得來者也有,總是無因不能成果,因果報應,遠在數世,甚至六萬餘年,都可能報應,近者現做都可以現報也。


 


10.


◎范府千歲問曰:可否說說修道子之心,都存有什麼心?
◎濟公活佛答曰:說到修道子之心,太多太多了,怎能用言語形容那麼多的修道心,略舉一二說說而已。
※一、佔大多數之修道心,都是為了自己的超生了死,上天堂的心而在行功立德。
※二、亦有甚多的修道子,在修道的過程中,想漸漸住世的肉身活佛,而肉身活佛也給他看見了,他又覺得與人無異,故又產生懷疑之心了。
無形的神聖,看不見,用三才揮筆開沙,以文字教誨,他又覺得不夠味,用講師成全他,他又覺得是人講的,沒什麼稀奇,疑神疑鬼的,不知修什麼道


 


 


11.


◎廣澤尊王問曰:世人怎樣的修法叫做淨?
濟公活佛答曰:
人有五不淨,種子不淨,住處不淨,生前不淨,死後不淨,究竟不淨。
為性與天同體,清淨而無濁,去凡心,恢復本來面目名謂淨。


 


 


12.


◎廣澤尊王問曰:活佛慈悲,您的徒弟滿天下,每日將受到甚多的劫數,您怎麼沒有全部救他?
◎濟公活佛答曰:吾佛每日都忙著救徒弟,沒有漏掉一個徒弟,以千百億化身之力量來救徒弟也。


 


13.


◎廣澤尊王問曰:既是忙著救徒弟,怎麼還有那麼多的修道者受劫受災呢?
濟公活佛答曰:咳,因果之報應,天律之所定,冤孽之纏身,若有因果之關係,冤孽不肯接受勸解者,吾佛不能也,徒弟欠人之債務,吾佛豈可寵徒而不還債呢?
還是好好的讓徒弟接受冤孽的討債吧!還完債務是上天堂最好的一條路,吾佛辦道唯一的目的就是使徒弟超生了死,此道理若瞭解,自不會怨嘆吾佛,則不會怨天尤人也。


 


 


14.


◎廣澤尊王問曰:天堂地獄怎分?
濟公活佛答曰:
心可作天堂,心可作地獄,心善是天堂,心惡是地獄,故萬法惟心也。


 


 


15.


◎廣澤尊王問曰:天堂在那裡?地獄在那裡?
◎濟公活佛答曰:有形相的人間,有天堂地獄,無憂者天堂,受苦者地獄。
無形相的世界,亦有天堂地獄,無憂者天堂,受苦者地獄。
故心善者,現在是天堂,歿後亦是天堂,心惡者現在地獄,死後仍是地獄。
佛乃欲人間為天堂,至於此是大同世界,人間之天堂也


 


 


16.


◎保生大帝問曰:那麼功德由那裡來?
濟公活佛答曰:那來的功德,眾生修道行功,想得功德,不能自然無為,就是種人天福報,在天堂為天神,在人間得富貴,因為有為,故有數量之福報,福盡必墬,猶如仰箭射虛空,力盡必墬也
功德二字,本不可名之強名詞,本是自性中自然之行為
與天理同體用,強名謂功德,
不思而得,不勉而中,從容中道,才謂之功德。
凡事心有功德之作用念頭,皆謂妄想之心,因有妄想之心,所以真如性,本來面目不能現也。
眾生有凡聖見,所以有功德,有功德之心,便是輪迴之種子也。


 


 


17.


◎保生大帝問曰:如何叫做修道?
◎月慧菩薩答曰:
人之性本清淨,動靜自然合道,沒有道可修,也不必修,本來自然,沒有名稱,老子強名曰道。
自然清淨本性,被人心之慾念所覆蓋,被妄想之心所遮蔽,
為了恢復本來清淨面目,故要修道,所以修道就是去其妄想,恢復本來面目,叫做修道。


 


 


18.


◎保生大帝問曰:什麼叫做明心見性?
◎月慧菩薩答曰:性本自然,故心無有不淨,
明心見性是一種修道過程的名詞。
性既自然,新本清淨,那來的明心,那來的見性,至於心中之妄想物慾沒有了,叫做明心見性。
物慾妄想蔽心,心則不明,心不明性不能現,一切之處事則不能自然之流露本性,大學之道在明明德,則是明心見性的前程,上明是光明,明德是天性,光明自己的天性,就是使其明心見性。
到達了明心見性之境界,就是大學的「止於至善」,所謂見性成佛,自性的流露就是明心見性。


 


 


19.


◎保生大帝問曰:要如何做,才能明心見性?
◎月慧菩薩答曰:
對於身外之物看淡了,有如錢財、名譽、地位、看淡了,可以漸趨入其境也。老子所謂,不貴難得之貨,不尚賢,不見可欲等這些都是看淡世情的一種方法。


 


 


20.


◎中壇元帥問曰:人修道要到什麼程度,才可以成道?
◎南海古佛答曰:孔夫子說過了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叟哉?人焉叟哉?
人的行為與佛同,就是成佛了,成佛是在人間形成的,不是死後成的,像佛了就是佛,像鬼就是鬼,人在世不像佛,死後亦不是佛,在世是人間活佛,死後就是天上仙佛。


 


 


21.


◎中壇元帥問曰:修道之人該以何為心?
◎南海古佛答曰:慈悲為心也,有慈悲故能憫人,有慈悲故能助人,有慈悲故能救人,有慈悲故能度人,有慈悲故能,有慈悲故能,有慈悲故能,有慈悲故能義,有慈悲故能,故五常為本也,故修道子該以慈悲為心也。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祥樂山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