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         知北遊  莊子外篇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 


原文:


 



北遊於玄水之上,登隱弅之丘,而適遭無為謂焉。


無為謂曰:「予欲有問乎若:何思何慮則知道?何處何服則安道?何從何道則得道?」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。


非不答,不知答也。


 


 




不得問,反於白水之南,登狐闋之上,而睹狂屈焉。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:「唉!予知之,將語若。」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。


 


不得問,反於帝宮,見黃帝而問焉。黃帝曰:「無思無慮始知道,無處無服始安道,無從無道始得道。」




 


黃帝曰:「我與若知之,彼與彼不知也,其孰是邪?」 黃帝曰:「彼無為謂真是也,狂屈似之,我與汝終不近也。夫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,故聖人行不言之教。


 


道不可致,德不可至。仁可為也,義可虧也,禮相偽也。故曰“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


 


禮者,道之華而亂之首也。”故曰:為道者日損,損之又損之,以至於無為。無為而無不為也。今已為物也,欲復歸根,不亦難乎!其易也,其唯大人乎!」


 


「生也死之徙,死也生之始,孰知其紀!人之生,氣之聚也。聚則為生,散則為死。


 


若死生為徙,吾又何患!故萬物一也。是其所美者為神奇,其所惡者為臭腐。臭腐復化為神奇,神奇復化為臭腐。


 


故曰通天下一氣耳。聖人故貴一。」


 


 


黃帝曰:「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我,非不我應,不知應我也;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,非不我告,中欲告而忘之也;今予問乎若,若知之,奚故不近?」



黃帝曰:「彼其真是也,以其不知也;此其似之也,以其忘之也;予與若終不近也,以其知之也。」


狂屈聞之,以黃帝言。



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時有明法而不議,萬物有成理而不說。聖人者,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。是故至人無為,大聖不作,觀於天地之謂也。


 


心得


 



在莊子的世界裡,「」一直是他的核心命題,道的本質,存在著體、用的關係。


 


道體,不可以用言語得致,是渾沌一片的狀態,自本、自根、自在、自生;


 


道的用則是用以生化萬物,《老子》有曰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」。


 



欲求諸道體,生命之體會可證明,當道體落實於生命之時,所有的言語不可以說盡,問了無為謂、狂屈、黃帝,欲求道之本來面貌,但道有著不可言說的特性,所欲知之道,是生命之道,他問了三個人,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層次,無為謂無言、狂屈欲告而忘言、黃帝則盡言。

 


然而聖人行不言之教,由此可知:道,是不可言說的。而三者之中,無為謂的無言,反而是最貼近道的一種狀態。所以可以得知,道的狀態是用言語無法表達「盡」的。


 


東郭子問莊子:道何在?莊子用了遮撥法回答,道無處不在,甚至在屎尿、在螻蟻道是無所不在的,才是每下愈況的正解。


 


正因為他的無所不在,無論螻蟻,無論屎尿,都有道存焉,道有著生生不息的「用」,才能將其真如之本質,體現在每一個物體之上,這些物體,在道體上而言,是沒有差別的,因為都各自表現了道的一部分面相,這就是道的普遍性。


 



然而,普遍性存在於物表之下,從形而上之角度觀之,是超越的存有。


 



那物表的形而下呢?森林裡每棵樹木我們都能稱之為樹木,然而東邊一棵榕樹,西邊一顆樺木,不僅僅是學名的不同,甚至連生命長短、用途、生長季都各有千秋,那我們還能夠說他們都醞釀著道嗎?自表面觀之,固有不同,然而,可說是各表其道也。


 


每個生命都是道體的一部分,只是體會的方式不同,這就是物與物之間的界線。一物與一物之間,各有其道,然皆道也,此不亦大道之一體乎?


 


物之盈衰,乃道之用也,盈衰者,表現之相


 



道自盈虛衰殺之外表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,無論是生物、名稱、金石…都有道的片面之狀,這是道用於物之後,所呈現的表象,造成了物與物之間的分際,這是表面的分際,而實質上的道,卻是普存於物之間的


 


 



〈知北遊〉一篇之旨,實欲表道之普遍性暨其不可言也


道的本質,卻可以讓生死、物我、盈衰…生命經驗的內涵相通。所以,對於道的認識,自深而言,本於自然,是一種玄冥渺渺之境;自淺而言,普於萬物,而眾生皆有。


 


道是一種超越的完成,並沒有形上形下的限制,《易》所謂:「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」只是一種區別,讓世人明曉,自根本處上看,道甚至連道都不是


 


一旦破除物際的限制,才能看見道的「體用不二


 


「體」存在於萬物之間,映道之一體,又不可言說,只能以生命體會之,是自然而本存的


 


 


「用」生育萬物而形成了物與物之間的分野,體用之間的分際才是真正的分際,唯有破除那重重的框架,才能達到道的本質,此為〈知北遊〉一篇的弦外之音、意外之旨也。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祥樂山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