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莊子 齊物論 (十二)    品德超過太陽的人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 【經文】


 


故昔者堯問於舜曰:「我欲伐宗、膾、胥敖,南面而不釋然,其故何也?


舜曰:「夫三子者,猶存乎蓬艾之間。若不釋然何栽?昔者十日並出,萬物皆照,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!」


 


       【解釋】


 


從前堯帝問舜帝說:「我想征伐宗、膾、胥敖等三國,每次臨朝聽政時,總是覺得心神不寧,這是甚麼原因呢?」


 


舜帝回答說:「你所說的三位小國的君王,就好像生活於荒郊的草叢中的小蟲一樣,而你卻將他們不足為禍的亂行放在心上,不肯寬釋,為此心神不寧,這又何必呢?


 


從前曾有十個太陽一起昇起,萬物都在陽光的照耀之下,脫離了黑暗,太陽是沒有私心的普照萬物,而何況是德性光明更勝於太陽的您呢?」(暗喻堯若能明明德於天下,則三國將被感化,何必出兵?)


 


    【啟示】


 


堯的用意不是侵略,而是調伏。堯視天下如己,所以一旦某些諸侯有了作亂的行為,他就會迫不及待地要去平息禍亂。


 


因堯用的方法錯誤,征伐只是一種頭痛醫頭的方法;而真正的治本之道是固本培源,自己的心清淨光明,明德後自然可以新民感化,最終可以讓天下至善於天下,世間的禍亂不必動干戈便能平息於無形之間。


 


世人以為要避免核戰,就要發明比核彈更厲害的武器,其實這是一種無休止的競爭;倘若人人可以從求道後,開始修道明明德,大道行於天下,那人人追求和平,就不會再起戰爭。


 


聖人也要接納別人的意見,以及包容萬物的胸襟。堯帝心裡想要討伐鄰近的小國:宗、膾、胥敖等三國,當念頭一生起時,每當早朝聽政的時候,心神就會覺得不安起來,堯帝是有道的明君,道統祖師的繼承者,胸懷大中至正,本性純然天德的流露,但是為何每當早朝時會心神不安呢?這是本性告訴堯帝征伐宗、膾、胥敖等三國是不對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


大舜是堯帝的良師益友,因為堯帝心神不寧,所以請問大舜神不寧的原因在那裡,經過大舜的諫言,才茅塞頓開,重見光明,不再生發征伐三國的念頭,讓心裡恢復以前的平靜。


 


    所以進德修業的君子,得到良師益友的鼓勵與指導,非常重要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天祥樂山社 的頭像
    天祥樂山社

    天祥樂山社部落格

    天祥樂山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